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在2025年11月2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正式发布。
(资料图片)
在绝对规模上,股份制银行优势显著:招商银行以6,962.05亿元的贷款余额位居榜首,中信银行以6,606.37亿元紧随其后,共同构成第一梯队;光大银行以4,170.29亿元居于4000亿级别;华夏银行(2,105.29亿元)、平安银行(1,934.36亿元)和沪农商行(1,200.28亿元)则组成千亿级阵营;而渤海银行、桂林银行、齐鲁银行等城农商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科技贷款余额则分别在150亿元至712.52亿元不等。
在增长势头方面,部分银行表现突出:渤海银行该指标上半年较2024年年底实现高达51.28%的增速,华夏银行增长也达到32.31%,常熟银行和桂林银行增速均超20%;该指标去年规模本就不算小的招商银行和齐鲁银行则在较大基数上保持了约17%的稳健增长,而光大银行、瑞丰银行增速在10%左右。显然在国有大行之外,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共同推动着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化:股份制银行凭借综合实力占据规模主导,而许多城商银行则通过特色化、区域化经营实现高速追赶。
例如,杭州银行在2024年构建“1+7+N”专营体系,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8万户,科技贷款余额超1150亿元,并推出“杭创E站”“潜龙计划”等纯信用贷款产品;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设立科技金融部,通过专营团队和“科创企业、股权基金、投资并购”三大生态圈,围绕“资金链、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全流程服务。
与此同时,更多地方中小银行也正积极跟进,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于2025年10月3日披露,自其在嘉兴启动科技金融试点以来,当地农商行系统形成一批特色模式,截至8月末科技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超30%,覆盖科创企业7200户、覆盖面达70%。其中,禾城农商银行增设科技专营机构并组建专项专班;海盐农商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推出“定点走访、定制方案、定向推荐”的“三定”服务模式;平湖农商银行构建起“科创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及10家特色支行”的“1+1+10”三级服务架构。
总体而言,中小银行凭借深耕区域、决策灵活等优势,通过战略聚焦、模式创新与风控重塑,正积极投身科技金融,成为服务“早、小、硬”科技企业的重要力量。
在金融工具创新服务科技领域,2025年债市“科技板”的落地是一项标志性事件。
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3月央行宣布推出“科技板”并于5月正式实施。5月7日,央行与证监会等部门联合推出13条举措完善科创债市场体系,重要突破在于将发行主体拓宽至银行等金融机构。
随即在5月7日至9日,首批科创债迅速落地,金融债发行规模占比达78%,商业银行成为发行主力。在政策与增信措施支持下,科创债发行利率普遍较低,市场认购活跃。
来到下半年,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于9月1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科技板”已为288家主体提供超6000亿元长期低成本融资。银行除发行外也深度参与承销,通过科创债定向支持科创企业,预计未来参与度将持续提升,配套的科创债ETF受市场青睐,标志着科技金融体制进入“金融造血”双向循环新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 数据截至10月末
记者据Wind统计口径梳理发现,发行端方面,截至2025年10月末,银行作为发行主体的科创债共57只,合计规模达2776亿元,并呈现科创债券单只发行规模较高的特点。
新发行的科创债基本实现发行主体类型全覆盖,不仅包括科技型企业,还涵盖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多元化主体,正有力引导资金持续流向并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具体来看,截至10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发行5只共300亿元,交通银行发行2只共200亿元,建设银行发行2只共300亿元,邮储银行发行2只共50亿元,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各发行1只,规模分别为80亿元、50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
承销环节方面,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由银行担任主承销商的新发科创债数量为724只,规模合计7644.95亿元。
具体作为主承的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参与数量以230只居首,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以189只和182只位列第二、三位,招商银行(158只)、建设银行(135只)、工商银行(110只)、浦发银行(101只)、光大银行(95只)、北京银行(86只)和农业银行(85只)分列第四至十名。整体上,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是承销主力,部分头部城商行也表现活跃。
最新实践层面,10月21日江苏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50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3%;10月22日绍兴银行完成“25绍兴银行科创债01”发行,规模6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5%。
此外,据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披露,自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至10月23日,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已累计发行科创债16只、金额148.5亿元,通过“白名单”等机制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参与科创债承销与投资。
有分析指出,银行积极参与科创债承销、投资与发行,既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拓展业务空间。当前银行以承销为主,得益于其风险较低且经验丰富,更易在政策推行初期落地。
可见,科创债参与主体正从国有大行、头部城商行逐步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呈现“跑步入场”态势,未来银行有望在长期限科创债探索中扮演更重要角色。